close

The Other Boleyn Girl  

昨晚终於看了電影The Other Boleyn Girl,我知道lag很大,nevertheless 我也來寫寫我的感想。

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编的,原書是英國作家Philippa Gregory在2001年出版的歷史小說。

書一出,評價就兩極,有人批評不符史實。事實上,人們對Mary Boleyn所知不多,也許她曾經是亨利八世的情婦,但她不論那時或現在,對歷史都没有影響,她根本就是無足輕重的人。

但這樣的人物很適合寫成小說,Philippa Gregory的書很暢銷,後來還搬上大銀幕,由Natalie Portman 和 Scarlett Johansson 兩大明星領銜演出。

但這部電影在英國評價不高,至少BBC自己發行的電視節目表Radio Times,就只給了兩颗星,我是贊同Radio Times的,我也覺得電影不怎麽樣,浪費了好演員,服飾,背景等等。

我開玩笑的對老爺說,這部電影的問题,在於古堡王宫看起來太老舊了,哈哈。

BBC現在制作了一系列的Tudor Season,這部電影就是其中一部分。

英國人一直對都譯王朝時代很着迷,因為這段歷史很精彩,很多重大的事件都發生在那時,從此改變了英國歷史 。

如果研究一下英國歷史,在William the Conqueror之前,最早的英格蘭王,看起來比較像部落領袖,然後是丹麥和日耳曼撒克遜王朝,之後就是William the Conqueror建立的諾爾曼王朝。

我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碰到的英國老太太說的對,温莎王室是從William the Conqueror一脈相傳下來的。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终於把百年戦争,蔷薇戦争,還有倫敦塔裡被謀殺的兩個小王子的歷史搞清楚了,也算是收獲不少。

William the Conqueror是法國諾曼第人,他征服了英格蘭後,成為英王兼諾曼第公爵,之後英王對法王就像君臣,英格蘭必需對法國進貢,當然直到英王受不了,拒絕進貢,這就引發了戦争,一打就斷斷續續的打了百年,中間英國人還把聖女貞德給燒了,有些法國人直到現在都没有原諒英國人,科科。

維基百科對薔薇戰爭的解釋

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蘭開斯特家族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為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玫瑰戰爭」一名並未使用於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薔薇和約克的白薔薇。

跟中國歷史没有兩樣嘛,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殺人,這算什麽,Anne Boleyn被殺頭的一項罪名,是跟她的兄弟通姦,那時她非常需要一個兒子來稳固她的地位,現在我們知道那是生死存亡的瞬間,所以,Anne會為了自保,跟她的兄弟近親相姦,希望生出一個兒子?

哈哈,這就是為什麽英國人這麽哈都譯王朝時代的原因。

arrow
arrow

    倫敦客蓁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