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這麽多歐美戲劇的演出,這次回頭觀賞咱們自己文化的京劇,别有一番風味。

京劇裡的臉譜,服飾精美繁複,而且非常聰明的善用有道具制造無限象徵意義,除了口白唱腔,動作,文武場高昂低吟的音樂,加强情緒張力,是非常精致的藝術表演。

 

中國國家京劇院選擇在倫敦演出將相和,想必是着眼於這齣戲,口白唱腔不多,觀眾即使不知道中國歷史,跟着舞台旁的中英文字幕,可以很輕鬆的了解戰國時代,國舆國間的爾虞我詐的計謀和忠君愛的劇情。

將相和的故事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代末年,西秦虎視眈眈,意圖併吞其餘六國。

一日秦遣使趙國,願以十五連城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呵呵。

面對奸詐狡猾的秦國,趙國要不要獻璧呢?能不獻璧嗎?

還好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完璧歸趙,回國後受封爲首相,不料這樣惹惱了老將廉頗。

廉頗自負立下汗馬功勞,對於屈居藺相如之下,心懷不滿。

聽聞藺相如赴宴,廉頗上街堵他。

藺相如不願廉頗失和,三度避開。

最終兩人不願上朝相見,避居在家。

幸好後經大夫調停,廉頗領悟錯誤,負荊請罪,最後皆大歡喜。

即便如此,我們都知道,秦國終還是滅了

上半塲演出不錯,國舆國間的爾虞我詐很有趣,尤其熱閙的武打場景;但是下半塲忠君愛國八股劇情,拖拖拉拉,囉里囉嗦,讓我看得很不耐煩。

果不其然,終場前,陸續有幾位外觀眾離場。

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數種戲劇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

京劇的口白唱腔可以很口語俚俗,有人說,不若昆曲優雅,其實用得好,雅俗共賞,没什麽不好的。

但是在藝術高峰的京劇,直到近代受限於傳統,没有與時俱進作改變,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京劇將相和  

1950年代演出的將相和服飾和我看到的一模一樣。

將相和的故事來說,戲劇性很够,但是也有不少拖拖拉拉的情節,如果能够濃縮情節,加强戲劇性,尤其改掉說教的忠孝節義八股更好。

但是你說,這樣一來就不是京劇了!這是然而不然,因為戲劇反應人生,十九世紀的看法已經不適合二十一世紀了,當然,除非你仍然被中華文化洗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國國家京劇院 將相和
    全站熱搜

    倫敦客蓁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